今天國際學校擇校網小編搜羅了奧斯陸國際學校學費 如何做個國際高中交換生希望給擇校的家長們提供參考。

如何做個國際高中交換生
各位家長早上好,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交換生這個主題,實際上剛才外交官先生已經幫我介紹了一些關于交換生的信息。我是來自北京的一所國際學校,之所以我會接觸交換生這個項目,最早是源自我學校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學校建校初期,我們的生源比較單一,
各位家長早上好,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交換生這個主題,實際上剛才外交官先生已經幫我介紹了一些關于交換生的信息。我是來自北京的一所國際學校,之所以我會接觸交換生這個項目,最早是源自我學校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學校建校初期,我們的生源比較單一,就是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的子女。到今天我的學校還是65%的同學是外國國籍的學生,我們學校2004、2005年開始招生中國本地的學生。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我們發現有很多的中國同學,盡管他們經過了我們相對嚴格的入學測試,無論他們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還是他們對于國際教育的理解。并沒有達到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在2005年的時候引進了國際交換生的項目。隨后就有和我們交換關系的學校,發現我們引進了一個特色的項目,所以他們很積極的參與,把他們優秀的學生選拔出來參加我們的項目,實際上北京地方很多家長對交換生相當的熟悉。
我這里列了一些常見的一些稱謂,一般會體現在學校內部的通知或者一些講座的海報上,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專有的名詞。當下更多的方式就是用一個主辦者的名譽來推廣交換生的項目。比如說比較著名的SPS,YFU包括STS,他們都是交換生的主辦者,我們更多的用主辦者的名譽命名交換者項目。所有它的稱謂都指向了同一個活動就是國際高中交換生。
這里我列了一個數據您可以對照一下,因為您可以看到今天我們的講座,絕大多數的嘉賓都會談一個低齡留學的項目,這個數據可以看到中國交換生的發展。所以相對于我們的這種低齡留學生的熱潮來看,我們交換生的人數不是很大。這么多年來看我們交換生的隊伍還是不斷的壯大、成長。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什么是交換生,交換生要有一個特殊的屬性,就是他是一個單純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可能跟我們更多的嘉賓或者專家要談的低齡留學實際上是兩個范疇的內容,這個活動是歷史最悠久的,包括我們外交官也是做過兩個交換學生。說他參與者最多,實際上交換生是全球范圍內可以參與的活動。美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美國是接待交換生最多的國家,美國每年接待的國際交換生超過3萬人。但是這3萬人來自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派遣交換生最多的有的家長一直認為是中國,我們中國現在并不是最多的國家。派遣交換生最多的國家是德國,他每年派出的交換生超過1萬人,單單去美國一個國家的德國交換生一般在6000到7000。
說它歷史悠久你可以從這個圖看到,潘基文先生在很多論文和教書中都有提到一學年的美國交換生經歷,對他最終走向美國外交官生涯的啟蒙作用。
交換生有一些特殊的屬性跟留學生不太一樣,首先交換生只有兩個選項,一個就是一學年的項目,另外一個是一學期。中國人絕大多數申請人選擇的是一學年的項目。這個項目在中國稱為海外學年計劃。另外參與交換生有一個年齡限制,包括我身邊有兩個朋友的孩子,一個是小學四年級,他選擇到英國讀,另外一個是五年級去讀了一個美國的私立學校。他們的年齡是不能參加交換生項目,交換生項目最低年齡限制是14歲半,如果我們的同學選擇去美國做交換生,他需要注冊的時候年滿15周歲,因為他是一個高中的項目。
另外就是誰在主辦交換生的項目,現在很遺憾我們中國并沒有真正的交換生主辦者,這些交換生的主辦者多數來自于美國。還有很多更老牌的機構是來自于歐洲的。比如說STS機構是來自于瑞典的,VFU來自于德國的,交換生的監督是美國的國務院監督的,美國國務院只是對交換生項目進行監督和考察。這個項目并不是美國官方主辦的。除了美國國務院之外還有一個非STS的機構,是類似于行業協會。
今天時間很短,我談一點交換生最核心的地方,區別于留學生,如果我是一個低齡留學生,不管到歐洲還是美國求學,可以自己租房子也可以住校外公寓,也可以住在自己親戚朋友家。如果我是一個交換生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住一個寄宿家庭。而且這個家庭不是你來選擇的,是由我們交換生主辦者給你安置的。這些家庭有一個共同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志愿者家庭。這些家庭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最早我們接待一些來中國做交換生的歐洲學生,當時北京的接待家庭要支付費用。這個事后來被很多國外的合作伙伴投訴過,他們認為這種操作方式是違反交換生大的原則,接待交換生的家庭必須是完全沒有任何報酬的志愿者家庭。
另外就是這些家庭的位置,我們用一些行業常見的論述,我們會安排同學到一些遠離大都市的安全社區。實際上我個人的工作心得,實際上多數交換生他們是到鄉村里去。尤其到美國做交換生99%到鄉村居住。只有歐洲的大多數是在城市,以前歐洲交換生有去巴黎的,就是真正的大都市地區生活。
現在去歐洲的家庭也陸續的往鄉村轉移,包括我今年接待了101中學的小女孩,很優秀。因為前面兩個她申請的國家是挪威,我前面兩個去挪威的交換生安置的區域都是在挪威的首都,我跟小女孩說有可能還去奧斯陸。但實際我收到他的安置信息以后,我發現這個小女孩又是去到山村,去到山村需要開車40分鐘才能到他生活挪威的小鄉鎮,這個鎮有200多人口,跟小孩介紹的時候稍微有一點點忐忑。因為我當時承諾他有可能進到大都市里面。這小孩很愉快,說我就是覺得北京太壓抑,我就想去一個山區里。如果期待孩子作為交換生,他有可能很大的概率到地廣人稀的地方生活。它的優勢肯定很安全,另外一個優勢這些地方是真正的本土文化。你到紐約、波斯頓可能感受不到他真正的本土文化,可能他當地生活的外國人比本地人還多。我們安排交換生到鄉村里去,你可以真正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風俗、生活習慣,這就是交換生安置的主要區域。
第三個就是實際我個人有一些非主流的觀念,就是一個學生跟一個接待家庭他們是不是可以很融洽的生活在一起,更多的其實就是緣分。包括最右下方他是我們學校的一個小孩叫婷婷,這張照片是他在美國做交換生的時候,家里的一個合影,旁邊這張照片是他又去美國讀大學的時候,還是到這個家庭。可以看到他家里的小弟弟妹妹都長大了,當時這個小女孩被安置到這個家庭之后,他的中國媽媽第一時間找到我,而且比較氣憤。說我們的孩子不是去給美國人當保姆去的,因為她發現他的孩子很多業余時間都在照顧弟弟妹妹。當時我也比較緊張,因為我覺得來自于中國比較富有的獨生女兒,他沒有生活經驗,可能并不會照顧這個孩子,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際我跟小孩溝通的時候,我說是不是要交換一個新的家庭,小女孩說我不換,我的接待媽媽從來沒有要求我接待他任何家務。我在照顧小弟弟妹妹的過程中,獲得了從來沒有的幸福感。婷婷還在學校參加了一個社團,這個社團就是你學習怎么照顧一個小寶寶。這個就是比較有緣分的學生跟他的接待家庭。
這個孩子兩年以后又回到美國讀大學的時候,他還是選擇到這個家庭去訪問,他還像這個家庭成員一樣,還是這個家庭里最大的一個姐姐。這就是我們交換生所追求的一個東西,我們叫終身的友誼。這個家庭當若干年以后又返回這個家庭,這個家庭還會帶給你溫暖,還是你最堅強的后盾。有沒有緣分的,這個確實有,而且數字并不少。我個人接待的交換生大概有20%左右中途調換過家庭。包括最早我們在接待很多的交換生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同學被迫要求調換家庭,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每當這個時候我一般會跟境外的合作伙伴吵架,我認為他們的家庭有問題。但照片上左上角個小孩,他是瑞士人來中國做交換生,我當時在中國調換過3個家庭,這個小孩很優秀,他會7國語言,他有8個兄弟姐妹。當時我認為這樣一個孩子他的適應能力應該最強的,他在前面兩個家庭無法跟中國的小姐妹融合在一起,發生很多的沖突和糾紛。被迫給他調換家庭,第三個家庭我給他安排的在北京長期生活的美國家庭,可能因為文化的相似,生活習慣的家庭。這個孩子在美國家庭生活的特別愉快。順利完成了他的交換生的學業。
這個就是交換生很有意思的地方,他會有一些你不能預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緣分,如果你的第一個家庭不能融合在一起,愉快的生活,你還可以調換新的甲兵。你可以在另外一個家庭里找到作為交換生的快樂。
交換生可以選擇的學校主要就是公立學校,不管去歐洲還是美國。但現在如果我們的接待家庭周邊并沒有適合的拿到州政府審批資質的公立學校,或者他家庭離公立學校距離很遠,去美國的交換生有可能安排在私立學校。交換生比較特殊的,就是他會享受一個美國的學費,因為美國學生他付5000美元,我們交換生也要付5000美元。如果我是低齡留學生同樣走私立學校,付的學費可能是1.5萬到2萬左右。
這是我們中國交換生他們寫的一些書,實際上還沒有列全,還有很多。這里面有3個同學是我的學生,他們的書我都認真的讀過。更多的是日記的形式,他們把每天在國外的生活寫成書出版,您可以在這些圖書里看到這些共同的關鍵詞。比如說磨礪、獨立、尊重,當然很多同學還會用另外一個詞就是艱辛。實際上交換生的艱辛并不是來自于物質生活上的。因為美國的家庭他們都是志愿者家庭,一般都是中產階級。就是真正貧窮的人他們不會做志愿服務的。去歐洲的志愿家庭他們往往是富有家庭。去歐洲的交換生他們家庭條件都是特別好的。他所謂的痛苦或者艱辛,包括有一個學生跟我說我們根本不是交換生,都是忍者。他更多的艱辛或者痛苦來自于他內心的一種文化沖擊。就我剛才介紹的,我們很多的交換生都是到鄉村里去,有可能是這個區域里唯一的說中文的,有的同學是唯一的一個亞洲人。包括一個北京的男孩去美國華盛頓的小鎮,他是到這個鎮子里的第一個外國人,都不是生活過的,只是去的他是第一個外國人。你可以想象文化的沖擊,周圍所有人都跟你有文化的差異,他們的語言、生活習慣都跟你不一樣。所以作為一個交換生他需要很強大的內心才能堅持下來。
中國交換生的發展也是有一個很大的演變,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最早的交換生定位就是世界名校的跳板,我們最作的交換生經過一個熱身進入到頂尖大學里學習。包括我學校很有名氣的交換生被很多名校追捧過,當時除了斯坦福大學之后他還獲得常春藤大學的通知。我們現在看來,這些同學并不是學業上最頂尖的,他們之所以獲得世界名校的青睞,很大的原因是他們有海外交換生的體驗,他們熟悉西方的教育系統,他們的語言能力更強。包括現在這兩個孩子都在美國生活和發展,他們也是實現了家長的期待。就是通過一個跨文化的教育培養我的孩子,把他送到國外去。他們選擇一個高中的階段到美國,到歐洲去生活,能進入到有名氣的大學,選擇一個熱門的專業,出來以后可以由一個體面的工作。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國外發展,未來都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老一代的同學他們都是這么實現家長的訴求。包括這兩個小孩,他們都是89年生的,跟我們現在很多交換生都是零零后,他們那一代人都是高中二年級結束以后參加交換生項目的。但是時間點的時候,我們中國還沒有像這么多的低齡留學生的出現,我們已經有3萬人到美國讀高中了。你還作為一個國際名校的跳板存在,他們那些低齡留學生可能九年級就去了,八年級就去了。包括我朋友的孩子他們小學就去了,你再作為跳板的工具已經不存在了。我們現在比較欣喜的看到我們交換生項目,現在真正回歸到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一個單純的由民間主辦的文化交流活動。
這個活動它會賦予孩子更多的是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很多的家長還在思考我們是不是要加入低齡留學大[微博]軍,除了這3萬的,國內還有1000所提供國際課程的學校,我們原來看到是一條人很少的一個道路。是一個光芒大道,現在被人發現道路里面擠滿了人,跟我們的高考[微博]差不多,也是一個千軍萬馬的狀態。我們是不是還要進入到這個序列里,還是我們選擇另外一個方式,比如說參加一個交換生的計劃。培養孩子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在若干年以后我們看到這個孩子,他跟這些留學生是不太一樣的。他們的精神狀態、能力、思維方式都是不太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