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一個家庭的托舉。就像下文這位媽媽,在女兒考入上外附中、再到成功申請MIT的求學路上,她也一路同行、陪伴。從她的真誠講述中,我們或許能看到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如何施展魔法、點亮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
又到了一年早申放榜的時節(jié)。每當回憶起去年此時,清瑗媽媽都忍不住感嘆美本申請時的波折和壓力。
那時,女兒清瑗早申文書改了9稿才遞交,但等來了麻省理工的面試的女兒,卻也等來了麻省理工的defer,一些保底學校也沒能給出好的結果。早申錄取的期望落空,讓清瑗媽媽更加直觀地感到美本申請的激烈。
無盡的煎熬和等待,一直持續(xù)到了MIT常規(guī)錄取揭曉的那一刻。直到放榜時間過了近二十分鐘后,清瑗媽媽才緊張地登錄系統(tǒng)查看。瞬間,滿屏彈出的彩色禮花,照亮了她微濕的眼眶。
十二年的求學生涯,女兒清瑗最終順利拿到MIT的錄取通知書,成為MIT在2022-2023申請季、在大陸RD階段錄取的四位中國籍學生之一。
“有些不敢相信,又有種石頭落地的淡然,應該說這個結果還是在意料之中。”點點笑意中,清瑗媽媽向家長君描述了那個不同尋常的早晨。不過,更加溫暖的還是剛見面時,清瑗媽媽的親切和誠懇:“這一路我們走得是跌宕起伏,我們也想分享下經(jīng)驗,希望能幫助大家少走彎路”。
在長達五個小時的采訪中,清瑗媽媽用她輕柔的語調,不緊不慢地回顧了女兒成長的全過程。外灘君也希望能用文字,傳遞清瑗媽媽的這份溫暖,為大家在育娃上,帶來更多的啟發(fā)和思考。
*為方便閱讀,小編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
我們孩子可能不是非常有天賦,不過陪著孩子一路走來,我總會覺得,孩子在幼年時的各種小事,都有可能對她今后的成長,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如果一定要說我們做對了什么,可能還在于“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希望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經(jīng)常給她買各種各樣的玩具。
清瑗兩歲的時候,有一天我拆了一包拼圖給她玩。沒想到,她對拼圖特別感興趣,沒有怎么教她,她就可以自己將兩三片的拼圖拼起來。觀察到這點后,我就時不時給她買拼圖。
不久后,她上幼兒園了。我們就拿拼圖哄孩子,只要她不哭,保證每天回家都會給她買一盒新的拼圖。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她不僅適應了幼兒園,拼拼圖的能力也在飛快發(fā)展,從最初的十多片,到后來的一百多片、兩百多片,她都能很快拼好。直到現(xiàn)在,她還會買2000片的拼圖在家,玩著解壓。
我后來也問孩子玩拼圖有什么訣竅,她就認真和我分析拼圖的過程,需要如何去觀察。我想可能是這些玩中學的體驗,誤打誤撞地引導了她最初的思維開發(fā)。
在眾多游戲中,我更偏向于選擇鍛煉思維訓練的玩具,比如七巧板,女兒也很喜歡用這些木塊,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
那個時候,我還給她買過比較流行的巧虎玩具,從1歲玩到6歲,她也都很喜歡。到了后期,這些玩具還出現(xiàn)了電容、電阻的零部件,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女兒對于理工科的興趣,或許就是她在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萌芽的。
小時候,我還會給孩子買很多寓教于樂的動畫片,像成語故事和三十六計,沒事就在家看動畫。這些動畫片還挺有意思,可能看過一遍,她可能就記住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學的成語知識,幾乎全是看動畫片看來的。
我們當時還沒有“搖號”政策,不少媽媽們?yōu)榱撕⒆涌忌弦粋€好學校,從中班就開始幼小銜接。但當時我和爸爸覺得,女孩子學門樂器、會唱歌跳舞就已經(jīng)很好了。
所以在孩子到了年齡后,我們就給她報了鋼琴班。一開始,她也不喜歡練鋼琴,兩三天練半個小時,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家長的耐心了。每次練琴,我就會哄哄女兒,等她練完琴,我就會給她買她喜歡的玻璃制品、各種黏土,陪著她做冰激凌、巧克力和棉花糖。那時,家里一排柜子里都是她的手工作品,直到現(xiàn)在,家里的一些家具上,都還有撕不下來的貼紙。
等女兒慢慢長大后,鋼琴學習也慢慢走上了正軌。幼兒園的時候,我們還報了繪畫班。和鋼琴初學時的“威逼利誘”不同,我女兒對繪畫還是真愛。從她懂事開始,女兒就喜歡拿著畫筆到處畫畫,甚至連床單上都畫滿了畫。另外跳舞我們也在堅持,空余的時候還帶著她去拍過廣告、做小主持人。
興趣班的取舍上,我們主要還是以孩子不反感為原則,讓她接觸的事物越多越好。作為父母,更多的還是從一個更加長遠的時間維度,觀察孩子,幫助她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要知道,這一天天“心動”和一天天的“堅持”,帶給孩子的改變,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直到清瑗長大后,我們多少還能看到當時啟蒙時期的影子。
比如在堅持彈琴中,她收獲了專注力,這能幫助她迅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雖然在小升初時我們放棄了學了八年的繪畫班,但后來,我們買來了手繪板開始了漫畫的自學,高中的時候女兒還成為了學校漫畫社的社長,最終為申請MIT提供了豐富的文書和資料;另外,接拍廣告、主持也鍛煉了孩子對舞臺的掌控力,為她以后的演講、辯論,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為沒有特意準備“幼小銜接”,我們在剛入學后,一直是班上的“小透明”,成績處在中游的水平。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和調整,女兒從二年級時起,成績開始穩(wěn)步提升,居于班級前列。
一年級寒假的時候,我們曾上過一個思維訓練的興趣班。在班上,女兒就發(fā)現(xiàn)很多題目的思維方式,都類似于幼兒園時的“找不同”,這堂課上下來她就非常喜歡。正好當時,我們小學有一個特殊的政策,孩子只要平時數(shù)學成績好,期末考試就能免考。
那段時間,女兒將極大的熱情投入在了數(shù)學學習上,那年學校的期末考試,她也第一次成拿到了免考的機會,孩子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就這么一下建立起來了。
深入數(shù)學興趣學習后,她也掌握了更多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不過我們還是繼續(xù)興趣先行的原則,讓孩子自行掌握學習進度,也沒有刻意要求做題的數(shù)量。
所以她平時也很少刷題,幾乎每次數(shù)學興趣班的作業(yè),都是在去下一節(jié)課上課的路上完成的。因此“雙減”前的大大小小數(shù)學比賽,我們總是能入圍,但很少有機會去拿到一等獎、二等獎。
賽場上的得失,我們也不太在意。作為媽媽,我內心當然是希望她能多努力、多刷題,但平時,我對她說得最多的還是“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量力而行。我們還是希望孩子能在一個不那么充滿競爭的環(huán)境下,成長得更松弛些,用更多的時間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相比于數(shù)學,語文上我們就沒有學得那樣松弛了。為了提高女兒的作文成績,我也想盡了辦法。后來,我干脆“功利些”,每晚拿著一本作文書,和她一起讀優(yōu)秀范文。她要是不樂意讀也沒關系,我就讀給她聽,這樣堅持了大約兩個多月,她的寫作也不再是拖后腿的“老大難”了。
2. 在適當?shù)哪芰Ψ秶惶瑤椭⒆酉硎軐W習的自我掌控感
在保證校內的基礎上,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各種新嘗試上。一年級開始,我們學了兩年的游泳。二年級的時候,在學校里擁有了幾次成功的主持經(jīng)驗;到了三年級,女兒還在鋼琴學習的基礎上學了雙簧管、進了合唱團。
雖然在“小升初”擇校上有過一定的取舍,但過了升學的節(jié)點,我們還是鼓勵她,把這些興趣都撿了起來。
我始終覺得,孩子小時候所學的東西,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就像小時我們學過兩年的游泳。雖然游速不快,但就在最近MIT入學測驗中,女兒就能順利通過游泳考核,搶到了熱門的帆船課。
當然,在這個階段,我們看重的不再是興趣的啟蒙,而是在興趣的深入學習中,培養(yǎng)孩子時間規(guī)劃的能力,以及如何設定目標、完成目標的執(zhí)行能力。
仍以鋼琴考級為例,過了啟蒙的階段后,我們開始每年以一次考級為目標。為了完成“KPI”,她總能在考級前的那個暑假,花上5到6個小時的時間練習。有時吃飯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她放在桌下的手指,都還在自發(fā)地練習。她這種自發(fā)的“別人能做到,我為什么做不到的”執(zhí)著感,也遷移到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校內她都會非常認真聽講,每次考試都會全力以赴,爭取最后的期末免考。雖然平時數(shù)學興趣班不做題,但她也會在每次比賽前認真準備,不放棄每一次參賽的機會。
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可能也來自于我從小對她的夸贊。不夸張地說,從小我對女兒說的最多的三個字,就是“太棒了、太好了”,從小在夸贊中長大的她,非常自信,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特別容易膨脹,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她稍有打擊就沒辦法接受。
看到苗頭不對,我開始指出她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不會刻意打壓,更多是講事實、舉例子。
但剛開始,女兒就沒法接受,一說就哭,還問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這時我會告訴她,“媽媽不是不愛你了,而是希望你變得更好,無論你變得怎么樣,媽媽永遠都愛你,是你最堅實的后盾。”
次數(shù)多了后,她也就能坦然接受了。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她就不會去把自己的目標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而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設置一個夠得著的門檻,這樣自己也不會特別累。
有時看到我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她還會反過來還會安慰我,“媽媽,你不用擔心,我心理很健康。”這點也讓我非常欣慰。
這些課外興趣班,也給清瑗的“簡歷”增色不少。校內成績不錯的清源,也有機會得到學校推薦,拿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簡稱“上外附中”)的“面單”。后來憑借奧數(shù)思維的基礎,女兒順利入讀了上外附中。
在這所神仙學校,我們獲得了不少機會,參加了許多的活動。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體驗中,我們也學著將一次次挑戰(zhàn),當作了孩子成長的養(yǎng)料。
剛進初中不久,清瑗就遇到一次機會。當時學校正組織USAP團隊,準備去美國奧馬哈參加USAP五項全能總決賽。
USAP(United States Academic Pentathlon)美國學術五項全能是美國權威的綜合性主題學術團隊競賽。參加USAP比賽的學生們需要在科學、數(shù)學、語言藝術、歷史和社會科學等五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展示他們的知識技能,以及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
因為初二團隊正好少了一人,數(shù)學老師可能看到清瑗數(shù)學基礎不錯,就推薦了她。但那時,她對這個比賽了解得并不多。
正好備賽期間,女兒被安排和一位初二的學姐住在同一個宿舍共同備戰(zhàn)。這對清瑗來說,其實是一個相當寶貴的機會,這讓她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優(yōu)秀的學習者,是如何學習的。
我還記得當時女兒的一次來電。她看到學姐記得密密麻麻的筆記,重點部分還用熒光筆圈畫出來,就非常驚訝和我感嘆,原來學習還能這么學。
當時12歲的女兒,其實還不太明白什么是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在數(shù)學解題的過程中,她也沒有養(yǎng)成一步步動手推理的好習慣。雖然我也一直在和她強調草稿紙的重要性,但直到上了中學,我還一直收到數(shù)學老師的“投訴”,說她解題過程總是各種小粗心、跳步驟。
但參加了這次比賽后,女兒才直觀地明白什么是學習的細致和嚴謹。大受震撼的她,認真和我說,媽媽我要向她好好學習,努力備賽,千萬不能拖團隊的后腿。
就這樣一路比賽、一路學習,到了總決賽的時候,女兒跟著學姐的思路,從一個“小白”,迅速學會了如何打比賽。據(jù)我所知,后來這位學姐也是表現(xiàn)出色,今年還從康奈爾大學轉到了哈佛。
到了決賽的那一天,她發(fā)揮出色,和團隊成員一起,從參賽的40余支國際隊伍中脫穎而出,斬獲八年級國際組金獎和super quiz國際組團隊第一名。同時她還拿到了文學、科學、社會科學金獎、數(shù)學銅獎和個人總分金獎。
2. 不怕失敗,重在培養(yǎng)孩子的英文表達
榮耀之外,我們也嘗到了屢次失敗的滋味。在學校和全國的“英文辯論賽”的舞臺上,我們很少有勝出的機會。幾乎每次辯論比賽,女兒都會止步?jīng)Q賽。看著一起學習辯論的朋友,一個個都入圍了決賽,她也有相當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了自我懷疑。
其實讓孩子參加辯論,也有我的私心。我一直覺得社交,是女兒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小時上課,她很少舉手發(fā)言,平時參加比賽,也大多獨來獨往。所以平日,我也常會鼓勵女兒參加班委會的競選,多留心提高表達能力的場合。
輸?shù)艮q論比賽后,女兒產(chǎn)生過好幾次放棄的念頭。但我還是希望她能再堅持一下,好好鍛煉日常的口語表達。因此,賽后我常會拉著她一起聊天,安慰她輸贏很正常;另外,我也開始每天和她一起聽英語新聞,鍛煉開口說話的能力。
不放棄、不間斷地堅持了三年后,我們也沒想到,初中時,她在英語辯論上沒能點亮的技能,反而在高中時期的英文演講上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厚積薄發(fā)下,女兒在外研社杯全國中學生英語素養(yǎng)大賽一路過關斬將,以上海市第三名的成績,闖入了全國總決賽,拿到了全國一等獎。
所以,在學習的路上,父母還是要成為支撐孩子的那根柱子,給他們解壓、也要給他們鼓勁。同時,也要像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摔跤吧!爸爸》里,告訴孩子的話,“不到最后一刻,絕不輕言放棄。”
一般來說,要想申請海外大學,初中就要做好申請的準備。我們自然也不免俗,也曾認真考慮過女兒升學規(guī)劃。當時女兒初三,除了校內一直保持全年級前二十名的成績外,并沒有特別能拿得出手的競賽成績。
仔細分析女兒的基本情況后,我們發(fā)現(xiàn)她更擅長學習和理解理工科的知識,由此我們也打算從她的興趣出發(fā),試著走科創(chuàng)路線。
但一來不知道這條路線是否能走通,二來當時因為疫情,未來發(fā)展也不明晰。所以我們當時的心態(tài),主要是不去太積極地規(guī)劃孩子的未來,先把眼前的事情給做好。
1. 拉長孩子的長處,科創(chuàng)升學也可以是種選擇
要想走科創(chuàng)升學的路線,首先需要孩子有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尋找課題的這段時間,我們有一次出門,剛好小區(qū)刷油漆,傳來一陣非常刺鼻的油漆味道,眼睛也被刺得很不舒服。我們互相看看,忽然就來了靈感:這個油漆成分是什么?有環(huán)保的改進空間?看著女兒,我也鼓勵她,“要不咱們研究研究、試試看?”
于是回家后,我們一起在各種英文網(wǎng)站上搜索資料,還買了有關樹脂油漆的書籍來看。就在這樣一點點查閱文獻中,女兒也跟著自學了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的部分理論知識。搞清楚相關分子式后,女兒也像在玩游戲一樣,試著改變這個化學成分,讓它變得無害人體健康。
初三這個暑假,就這么穿插著學習各種化學試驗,過得非常充實。我們也拿著這個方案,去參加各種青創(chuàng)比賽。這類比賽有個好處,那就是評審專家都會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在得到專家點評后,我們也會回來馬不停蹄地重新修正方案。這樣一次次打磨后,這個課題一改最初時簡單的課題報告,而是呈現(xiàn)出來了更多豐滿的細節(jié)和樣貌。
有了這次經(jīng)驗,我們對科創(chuàng)路線也有了信心,女兒也報名了上海英才計劃的選拔。順利通過一輪筆試和一輪面試后,她也獲得了跟著復旦大學鄭耿鋒教授做課題的寶貴機會。
第一次走進高校實驗室,女兒的感受是非常鮮活的。實驗室里還專門給女兒準備了工位,也為她提供了相應的試驗材料和試劑,在復旦的這些日子,也成了她科研的真正起點。
2. 科創(chuàng)道路除了一點運氣,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勵
因為導師研究的方向就是二氧化碳還原相關的領域,我們就把主意打到了豆芽上,希望能利用豆芽的特殊屬性,在它生長的過程中吸收金屬離子,并將其固定在豆芽的體內。完成有關“新的用于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催化劑”的課題。
這樣的嘗試,以前沒人做過。在家里種豆芽,確實也是一個高中生才會想出來的創(chuàng)意。但這個課題看起來簡單,挑戰(zhàn)卻并不少。比如孩子需要研究不同的過渡金屬,此外,她還要去找到合適的溶液配比。濃度過高,豆芽長不出來;濃度太低,豆芽身上又沒法檢測到金屬離子,只能宣告試驗失敗。
那段時間,女兒真的就和豆芽“杠上了”,從早上校園一開放,她就蹲在實驗室做實驗,一直做到大半夜。有一次深夜十點多,我去學校沒能找到她,急得我差點報警,可她就還呆在實驗室,做試驗做到崩潰。
有時我去接她,看到她垂頭喪氣的,我就知道她可能沒找到合適的數(shù)據(jù),心情不好。為了跟上她的進度,我也學著去看相關領域的文獻,看了差不多有五六十份,這樣我才有底氣和她一起回憶、梳理試驗的步驟,看看是不是要加入各種新元素,或者給出其他的建議。
整個實驗的過程,女兒也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一邊是試驗沒有標準答案,找不到數(shù)據(jù)讓人急得打轉;一邊也有一些專家的質疑。我記得有次一位專家,直接在評審中否定了她的想法,也給了女兒一次沉重的打擊。
這里我們也非常感謝鄭教授,在孩子快走不下去的時候,他會鼓勵女兒向前看。他說就算試驗失敗,它也會是一篇論文,為后來人總結經(jīng)驗教訓,總有它的價值和意義。
在教授的鼓勵下,女兒還是堅持了下來,看到了豆芽顏色的變化,也獲得了理想的數(shù)據(jù)。而這個科研課題,也為她帶來了丘成桐化學金獎。
得知獲獎消息的那一刻,女兒整個人都高興地在屋里大叫,在實驗室日夜試驗的那些歲月,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
陪著女兒一路走來,我也第一次近距離體會到科研的不易。這不僅需要一點運氣,孩子還要有面對未知更加強大和樂觀的心態(tài),更重要的,還是她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如果不是因為喜歡化學,我想我女兒可能也不能泡在實驗室里,堅持等到一個結果。
科創(chuàng)不能閉門造車,思維碰撞后才有火花。如何教授溝通實驗思路、如何在評審會上清晰表達自己的設想,這些都離不開孩子的口頭表達。所以有時,我也很慶幸在她小時,就有意識鍛煉這方面的能力。
每次交流,女兒都很主動和積極,她會在自己的想法后,自然跟上自己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心得;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她也能主動和實驗室的學長、學姐交流這些實驗、數(shù)據(jù)。在這樣一來一往中,她也自然學到了不少實驗室數(shù)據(jù)可視化的經(jīng)驗,成為了做實驗的一個好手。
這樣的能力,在高二暑假,派上了大用場。那年因為丘成桐化學獎,我們成功申請上了SSP夏校。
暑期科學項目Summer Science Program(簡稱SSP),成立于1959年,隸屬于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并與理工名校哈維穆德學院進行學術合作。作為理科方面最具含金量的夏校項目之一,每年有90%以上營員被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哈佛、耶魯?shù)软敿壌髮W錄取。
不同于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夏校更看重學生間團隊合作的能力。在SSP,女兒和另外的兩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小團隊,需要共同通過實驗和計算機建模,完成解析一種生物酶的特征。
女兒在惡補了一個禮拜的生化理論知識后,為小團隊貢獻了她豐富的實驗室經(jīng)驗。最終三個小組成員,都成功獲得了夏校教授的重磅推薦信。
跨越了一個個臺階后,我們才從原先考慮TOP30的學校,慢慢到想要試一試TOP20、最后才有了沖刺MIT的信心。
去年早申被拒后,我們也做好了重新高考的心理準備。在麻省理工常規(guī)申請階段250字的補充文書中,我斟酌了半天,還是選擇將孩子歷年來的漫畫和畫作,放入了文書之中。雖然女兒這些自學的漫畫,沒有達到專業(yè)的水準,但是我們更希望呈現(xiàn)孩子真實的一面,也展現(xiàn)她對心中所愛的堅持不懈。
我覺得熱愛和堅持,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鮮活的個體,有信心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zhàn)。所以就像大家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內卷”。我想不管“卷”還是“不卷”,不在于別人的看法,而是看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接受能力。
當時為了女兒學好鋼琴,我花費了不少心思,女兒最終也考出了鋼琴八級。可現(xiàn)在來到MIT,就算是有條件彈鋼琴,她也很少會去碰琴鍵。現(xiàn)在我也在反思,在女兒不感興趣的領域,推著她去“卷”,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
相應的,在女兒感興趣的地方,適當去“卷”,可能反而更會激發(fā)她的學習的熱情。就像前幾天,女兒電話中告訴我,她現(xiàn)在正在學習計算機編程,甚至還開玩笑,說有些遺憾中學時期,沒能去嘗試下信息奧賽。
你看,當孩子通過興趣走上鉆研道路后,他們自然會感到更加高級的快樂,燃起對這個世界寶貴的探索欲望。
所以孩子小時的興趣,父母不妨先擱置結果導向的思維,而是多讓他們去嘗試、去體驗、去探索,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推一把,也許將來的某一天,他們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一路走來,我們不可否認運氣的存在,但我想女兒能進入MIT,更多還是一種水到渠成。我也相信,當我們走好每一步再回頭再看時,那些曾經(jīng)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辜負;那么多年的積累,也終有花開的那一天。
以上就是《升學的逆襲:看我女兒從上外附中到被MIT錄取的成長經(jīng)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