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11月17日,由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主辦的“首屆全國民辦高中校長大會暨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中分會成立大會”在上海成功舉行。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出席大會,作題為《民辦國際特色高中的生態位思考》的主旨演講,她從“國際特色”和“生態位”兩個關鍵詞出發,分享了對民辦高中的思考。
盧慧文: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
關于“生態位”,盧慧文女士指出,在當下的政策以及行業發展的背景下,民辦高中需要找到自己在多元生態位中的定位,明確發展新使命,找尋新策略。
協和目前有7所高中,大多地處上海,幾乎每所都是一貫制學校的高中部,在招生上大多采用直升模式,更能給予孩子全程的培養。
關于“國際特色”,盧慧文表示,上海的公辦高中優質均衡、高質足量,民辦高中如果走完全一樣的道路,基本上是要失敗的。因此,民辦高中更需要匹配城市發展的特色以及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探尋一條國際特色的發展之路。
此外,盧慧文基于自己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劍橋國際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東亞區代表的多重身份,分享了在工作中的思考。她認為,作為民辦高中校長,除了完成本職工作,還應該爭取在更大的舞臺上發聲,這既是為學生做榜樣,讓他們看到校長的堅持和努力,也是為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民辦高中的定位、多樣化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盧慧文從時空位置、功能關系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從時空位置的角度來講,義務教育階段越來越明確優質均衡的概念,當孩子15歲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畢業,18歲后選定專業或者職業,中間的三年如果不給孩子提供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機會,幫助他確定個性化發展的路徑,那是很可惜的。
大多數的家長和老師始終認為高中三年是初中三年的延續,但從全世界范圍來看,高中三年是孩子們成年之前的最后三年,這三年的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同時也應該有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甚至是非學歷培訓等多種多樣的選擇,幫助孩子為自己的成年生活做好準備。
從功能關系的角度來講,民辦高中和公立高中的不同點首先在于出口選擇——民辦高中學生主要是申請全球范圍內的高等教育。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民辦高中的升學錄取是申請制,從目前中國國情來說,高考雖然也在推行多樣化的錄取,但主要是統考制。
這些根本性的差異是民辦高中存在、發展、探索的重要落腳點,民辦高中在培養的過程中,更注重孩子的優勢、亮點、個性,強調過程性評價,從而形成了和公立高中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
會上,盧慧文對于民辦國際特色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特別指出了兩大堅守:
第一,堅守育人目標。《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完善了培養目標,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方面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民辦國際特色學校一定要更好地整理、呈現出符合國家要求的辦學理念,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五育并舉的目標。
第二,堅守核心競爭力。中西教育之間的互相學習、配合融合是民辦國際特色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為學生建立既有中國文化的根和魂,又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模式。
與此同時,核心競爭力還體現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上,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功底,更要有跨學科、跨文化的創新力,才能更好地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會后,盧慧文校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兩年民辦教育的發展受到疫情、國際關系、以及政策調整的影響,存在非常大的變化,但民辦教育的多樣性發展始終得到政府和社會支持的,民辦中小學更重要的任務是找到自己新的歷史使命和核心生態位,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服務。
結合協和教育集團幼小初高一貫制培養以及研究機構推動的特點,盧慧文指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小火慢燉”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連貫性的培養環境,實現“培養人、選拔人”的功能。
盧慧文強調,近年來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都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既要夯實學科,也要拓展探究,要讓孩子們真正通過探究性的學習來解決實際問題。
最后,盧慧文立足于本次大會,對民辦國際特色高中的未來發展發起呼吁,希望能有更加靈活的招生方式、更寬領域的開放與合作、更為穩定的政策預期,讓辦學者、校長團隊、家長、學生都能減少焦慮,更好地聚焦在孩子的培養上!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及招生考試情況,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8053-685
2024-07-31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0
2024-05-10
2024-12-23
2024-12-23
2024-08-05
2024-07-31
2024-07-31
2024-05-19
2024-05-18
2024-05-18
報名咨詢電話:400-805-3685
國際學校擇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