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作者:程毅博士 來源:美國雙博士爸媽
幾天前,潘石屹妻子張欣在社交網絡上曬出送小兒子Luc去哈佛開學報到的照片:
2014年,潘石屹夫婦向哈佛大學捐款1500萬美金。當時就引發了不小的熱議,有人認為潘石屹這是在為兒子“買哈佛的門票”。
2014年,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和CEO張欣夫婦現身哈佛的一個簽約儀式。SOHO中國基金會計劃設立“SOHO中國助學金”,在全球范圍內捐助1億美元助學金,資助在世界一流大學攻讀本科的中國貧困學生。其中,哈佛大學獲得1500萬。據稱,張欣表示,就讀海外名校不應僅僅是“富二代”的權利。有網友質疑,潘夫婦其實在為即將念大學的兒子買一張價值1500萬美金的哈佛門票。
據了解,在常青藤大學中,每年有40%左右的學生屬于“Special Cases”,即受到“特殊照顧”。有一種說法是,分數墊底的25%左右的學生是學校招生的“特殊利益”名額。除了音體美特長生和有色人種等“特招生源”外,“Special Cases”最重要的兩類對象為“大捐助者”和校友。第一財經日報
對此,網友也對“精英階層”和“上流社會”“特權”進行了探討,到底這二者有和關系,讀國際學校不僅是為了今后能有上一好學校,更重要的是圈子,我們普通老百姓又能從中得到什么呢?此前留美博士程毅曾就美國精英階層與上流社會展開探討,他表示,雖然二者有截然的不同,但仍可借鑒。
上流社會和精英階層的區別,以及他們和中國家長最關心的精英教育的聯系。因為在中國和在美國,這些概念的定義還是有些不同的。那么究竟精英階層的素質教育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中產階級有什么可以借鑒的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來闡述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01.何為精英?精英和學霸的相關性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對“精英”的詮釋:
在社會學及政治學中,精英,又作菁英,選良,是社會中的一小群人,他們擁有比一般人更優越的地位,控制了超過比例的財富以及政治權力。一般來說,精英是指具有強大社會力量的一個小群體。相對于社會中的其他人,精英群體中的成員,擁有更優秀的品質,能力,財富或是特權。在傳統社會中的貴族及專業人士就被視為是一種精英。
再來看看百度給的精英階層的定義:
精英階層指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社會關系和背景的成功階層,主要包括政治精英、財富精英、知識精英,狹義的精英階層主要包括國企高管和資產豐厚的私營企業主等有產階層。
很多人都對精英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到底什么是精英?從上面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精英屬于社會中的一小群人,在各個領域都存在著精英,寬泛的說是指代該領域比較突出的杰出人才,英文對應的詞語是elite。
再聰明的人,無論怎樣,如果他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成為精英。雖然人和人之間資質有所不同,但決定精英身份的是智商和學識。無論是誰,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而教育是成為精英的唯一途徑,無論是自我教育還是接受教育,獲得知識才是王道,強大的學習能力才是脫穎而出的途徑。
所以精英肯定是某種程度上學習能力較強的“學霸體”,雖然這可能比不完全體現在考試成績上。
從求學階段來說,我們口中所謂的精英,應該叫精英學霸,沒有學霸兩個字做支撐,沒機會談是不是精英。在中國接受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的我們這一代,曾今流行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我們看來,自然科學肯定要比人文管理這些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要求更高,并且做技術好的可以嘗試做管理,但做管理好的不可能替代做技術的,這是中國人一直看清的一點。
所以無所謂是社會主義螺絲釘,還是西方所謂的社會精英,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就好。這也是為什么早期出國留學的大多數都是理工科專業的,最終都成為美國社會中擁有高學歷的的高級技術人員。
在國內家長的眼里,學馬術擊劍皮劃艇和學書法鋼琴舞蹈是一樣的,這些都是錦上添花而已,除了數理化天地生,其他在課外活動在國內家長的眼里都是一樣的“不務正業”!
這個國內教育還是很清醒的,而在不少城市公立高中目前還是代表了最優質的生源和師資力量。所以學這些興趣愛好的孩子要么是孩子確實喜歡,家長愿意花錢來培養;要么就是希望尋求體制外的出路,譬如奔著往國外留學去的。
精英不可以憑空產生,也不可以繼承,正是因為這種不可復制性,所以精英階層一般都非常注重家人的教育,希望這樣的優勢地位可以在下一代身上繼續實現。所以一個人一旦達到了精英階層,他/她會盡量讓其家人特別是后代也能夠獲得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因為這是決定能否延續“二代”精英的先決條件。
并不是說精英階層的人都有著精英基因,我們都知道“學霸”是可遇不可求的,只不過他們獲得的機會的要多于一般普通家庭的人。所以即使中下層階層有著許多比精英階層資質好的人。但面對著整個社會的競爭,他們比貴族們少了平等競爭的機會。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尖刻的問題:為什么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雖然我并不同意這句話的觀念,但是不得不承認,最終限制平民學霸的,無非是社會資源,個人能力,和觀念。無論從容錯率,獲得的機會,和眼界上,都不可避免的繼承了所在階層的局限性。
這也是為什么僅僅憑借一代人的努力很難實現和保持階層突圍(向上的社會流動性),這往往需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所以這也是為什么越是上層社會的人,越是注重自己的孩子的培養和教育。
02.上流社會,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美國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對上流社會的詮釋:
上層階級(英文:Upper Class),又稱上流社會,權貴,豪門大戶等。是社會上掌握政治權力及社會資源及自然資源分配權的既得利益者。在資本主義社會,上流社會包括掌有最大額資本的財團企業家。在封建社會,上流社會則是包括有貴族爵位的知名家族成員。
雖然社會有階級之分,但在公平的社會,人民可以有適當的途徑,通過奮斗,努力由低層社會階級躋身上流社會。
上流社會是不少文學著作的題材,我們熟悉的《茶花女》,《遠大前程》等皆為代表作。上流社會人士如戴安娜王妃,芭黎絲·希爾頓等,也是時下秘聞雜志狗仔隊追訪的對象。
傳統中國上流通常指社會上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一群人,通常有較高學識與修養,有品味,喜歡精致藝術。上流社會與上層階級不同之處是后者是純粹以財富劃分,富有和社會地位高是上流社會的必要條件。
在大多數人看來“上流社會”與“上層階級”相近,不過有些“上流社會”的人會看不起新近富起來的人(俗稱“暴發戶”,或者new money),想方設法限制其“入流”。譬如,香港賽馬會這樣的俱樂部,要有多于一名現會員推薦才能加入,不是有錢就成。上流社會英文或可對應為high society。
對于上流社會,百度是這么定義的:
上流社會是社會上掌握政治權力社會資源及自然資源分配權的已得利益者。上流社會不是社會。所謂上流社會是一種形容,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
按照字面上的定義來看,精英和上流社會似乎有交集。但是我更愿意把精英定義為,每個行業和領域內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而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或者領軍人物。
也就是說,任何人通過自身的努力都有可能成為精英,但不一定能躋身上流社會。既然衡量上流社會的標準是社會地位和財富,那么我覺得只有那些資源和財富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精英,才能被算作上流社會的一員。
換句話說,你是否是精英的判定標準是看你這個人,根據你的表現、能力、杰出程度。任何人不管你的階層、出身、背景如何,都可能成為精英。
國際暢銷書《虎媽戰歌》一書的作者蔡美兒(Amy L. Chua)就是屬于這樣的精英。她不僅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同時還是美國華裔律師和作家,并在2011年被《時代》雜志評為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她沒有躋身上流社會所需的巨大財富,但是她絕對是領域內作出杰出貢獻和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
而上流社會則不同,更多的是看你的出身和血統,它通常是家族通過幾代人的積累延續下來的地位、影響力、和財富。有點類似于傳統的貴族,對出身的重視程度可能大于對能力的重視程度。因為晉身上流社會的途徑不光光通過成為精英,也可以通過聯姻、就讀名校、資本投資、結拜、遺產/爵位繼承、選舉、選美、世襲等等。
美國希爾頓酒店傳世人的女兒名媛芭黎絲·希爾頓就是屬于典型的富二代上流社會,但是我個人覺得她不能算精英,因為她沒有在任何領域作出突出貢獻或者獲得杰出成就。
同樣。傳媒大亨新聞集團總裁魯伯特·默多克的第三任妻子鄧文迪,也絕對是上流社會擁有巨大財富和廣泛影響力的名人,但她躋身上流社會更多的依靠和前夫的婚姻,所以嚴格來說也算不上精英。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精英是整個社會的支撐點和社會發展的前沿,也同時是高層文化的繼承者。而在一個現實的社會里,精英也往往是名譽和利益的象征。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狹義上的某一領域的精英,即使你在某個領域再優秀,沒有財富和資源分配權,也無法躋身上流社會。
但是精英往往是上流社會追捧和扶持的對象。上流社會需要精英特別是平民精英的加盟來保持上流社會的優勢和地位,也需要通過讓不同領域的佼佼者的上位來完成財富和資源的持續增長。而精英也需要上流社會的賞識與機會來完成實現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的提升。
電影《摘金奇緣》里在美國出生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朱瑞秋也是同樣優秀的領域內的精英,但是按照經濟水平來說,她絕對算不上上流社會。而她的男朋友楊尼克則相反,作為新加坡亞洲富豪的后代(第三代)他出身上流社會,屬于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族。他們的聯姻就是一場典型的精英被上流社會眷顧的完美案例。
上流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小圈子,這些圈子里的孩子課外興趣大多是那些高端的休閑活動,比如馬術、馬球等。“二代”精英們就是靠這樣一套東西被篩選出來的。
曾經有個叫做丹尼爾·高登的編輯,在他的書里提到過,美國的富人如何通過課外體育活動來獲得優先權,“因為有太多白人貴族運動,大多數孩子從來沒有機會參加。” 比如常青藤學校普遍青睞賽艇和水球運動員,而通常這些運動員,都來自美國東海岸地區,內陸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從事這些運動。
其他階層的對上流社會孩子的課外活動的邯鄲學步和簡單模仿,是無法讓你的后代躋身這個圈子的。因為中產和平民的教育最后都迫于現實變成務實的教育,而這種務實的教育是首先要考慮謀生的需求。
實際上,大部分自以為是白領中層或上流人物,都只是活得稍微好一點的平(貧)民罷了。平民定義就是,如果生活中有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例如生病或者失業或理財不當,而會導致破產,那么你就是平民。
同樣是舞蹈,公司CEO的女兒在年會上跳支舞那叫親民,而你的舞蹈跳的再好,也只能是才藝,可能會被其他同事誤解,說你是要出風頭,要上位,搞不好說難聽一點,叫吃相難看。
03.精英的養成,美國的素質教育
有些人讀到這里可能會說,這些和我有半毛錢的關系么?我只是普通中產甚至是工薪階層。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有什么可以借鑒的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造就精英的美國素質教育。
學術圈普遍認為,精英教育的定義是旨在培養有潛力的青少年人群的精英意識與能力的教育方式。精英教育特別強調受教育者的智力、強調基礎,而有機會接受所謂精英教育的人占同齡人的比例很小,在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
精英教育不是物質追求,不等于特權意識,精英的產生離不開艱苦的歷練。精英教育不是指單純通過考試分數來培養“應試類型”的人才,而是以綜合素質提高來衡量學生的培養目標。
想要了解精英的養成,我們先來看一看要成為這美國社會頂層的這1%,是如何操作的。美國收入最高的初級崗位:麥肯錫咨詢、私人投資銀行、或者高級律師事務所,他們的薪水是同校從事其他工作的畢業生的2到4倍,這是一張通往社會上層的單程票。
這些頂尖投行、管理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怎么招聘人才,就決定了美國頂尖高校里的大學生們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
他們所看重的,第一層當然是人才的來源。
他們認為不管你學的是什么專業,頂尖學校的學生應該是最聰明、上進、有趣的人,這些人才理應得到高地位和高收入。這些頂級學校的學生進入公司以后,也有很好的公關效應,客戶看到公司的員工都是名校畢業生,就會產生信任。這樣就建立了優質生源、高薪、高品質、高付費的市場鏈條。
而這些公司的招生官,在挑選人才時,一定要招和他們契合的人。過去的人力資本理論是看一個人學了什么,從而來推斷他能做什么。但在今天的頂級行業中,更多看的是他的整個人,也就是所謂“人格資本”(personal capital),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素質“。
美國版的“素質”看重的是極強的內驅力和進取心、豐富的課外興趣、出色的社交技能和口頭溝通能力,以及在繁多的學習、工作、興趣之間依然能夠保持旺盛精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的人才。
這樣的人可以在高壓嚴酷的工作環境中生存下來,而且還能夠保持勃勃生氣、甚至鼓舞別人的斗志。這些都是從事高挑戰、高競爭、高薪酬的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美國社會看似自由民主,相信個人通過努力實現美國夢,但實際上有隱形又森嚴的等級劃分。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向上的社會流動性,你不僅需要了解規則和程序,學會在密集而隱匿的等級關系中周旋自如。民主社會的新精英,既能在工作單位駕輕就熟的和他的上級周旋,又能在聚會上與下屬和同事們打成一片、開放親切。
對于能力的培養這方面不用我贅述,在這里我想談一談精英意識的培養。這種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氣質,自信,從容,平和,因為見過世面而能做到的不卑不亢,處變不驚,盡管周旋于復雜的人際關系但仍然有自己的把持,清楚自己價值和定位以及如何善用資源來完成目標。
其中,他們為了達到目標“不怕麻煩別人”的自我價值認可和主人翁意識,敢于“打破常規和常識”的突破性思維模式,幫助他們越是在沖突和壓力下,越是能夠舉重若輕。
這就是教育中所培養的極為重要的品性,它看似簡單,但必須從小在各種活動、儀式、和場合中反復練習,才能刻畫在心里,流露在言談舉止的細節上。而這些品質、品性與個性的重視,就是美國的“素質教育”。它往往是通過家庭與學校昂貴的投入后獲得的,“二代”新精英們也就是這樣不斷被再“生產”出來。
總結:以上是我對于精英階層和上流社會的詮釋。以及對于培養美國精英階層的素質教育的本質的理解,希望對您有所啟發。對于這個話題,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文末寫留言參與評論。
美國雙博士爸媽,美國東海岸的國際教育專家,專注教育,精耕細作,以人為本,堅持發布原創教育類文章。同時提供美國留學相關的申請和咨詢服務,詳情請查看美國雙博士爸媽公眾號菜單中“服務簡介”。
又一年申請季來臨,最近不少家長前來咨詢小編:“你覺得深圳哪些國際學校比較靠前?哪些學校的升學比較好?有排名嗎?” 雖然深圳國際學校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但依舊沒有...
秋風秋雨入秋涼,又見秋山秋葉黃。在這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個現代化、國際化、多元文化的城市。 作為地產界的龍頭企業,萬科集團涉足教育行業已有20余年。所開設的第一所...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中,會收到好的影響,生活在不好的環境中,就會受到消極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尤其對于沒有獨立思考和判...
截止2023年,統計上海國際學校數量149+所,是目前國內國際學校數量最多的城市。其中包括民辦國際學校、國際部和外國人員子女學校。其中,民辦學校是公辦學校國際部的7倍,外籍人員...
老牌國際學校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國際教育領域具有較長歷史的學校,這些學校在全球范圍內享有良好的聲譽和影響力。它們通常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的師資力量,致力于為學生提供...
隨著教育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關注國際教育,選擇讓孩子進入國際學校接受教育。在大連,也有不少優質的國際學校供家長和孩子們選擇。那么,2023年大連國際學校排名...
報名咨詢電話:400-805-3685
國際學校擇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