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學校
政策解讀
全國統一招生熱線
400-805-3685
《法拉古特云課堂》是法拉古特學校天津校區本學期開通的線上系列免費公益講座,主要面向廣大初、高中生和家長朋友們,向全社會分享。
2月16日,由法拉古特學校天津校區主辦的第1期講座《特殊時期,如何跟孩子一起“心理防疫”》順利舉行,近百名家長朋友加入在線直播間。講座更是得到了家長朋友們的一致好評。
錯過第1期云課堂的小伙伴也不用覺得遺憾,我們會將每次的直播內容整理成文字,幫助家長和學生朋友們足不出戶獲取最新主題資訊
2月22日晚19:30,第2期《法拉古特天津校區云課堂》將準時開播,講座主題為《 疫情之下,我還能做留學生嗎? 》敬請關注。
因為疫情的影響,孩子們的假期被迫延長了,很多學校已經開始組織孩子們參加網課學習,這個期間,有的孩子學習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心態平和;有的孩子可能出現了晝夜顛倒的情況,熬夜到凌晨才睡,轉天近中午才醒來,每天沉溺在網絡中,負面情緒也很重;還有的孩子正在努力適應這個過渡期,開始參加學校的網課學習了,需要倒時差,會有些焦慮、慌張,偶爾還會有抱怨……
01. 做好我們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請大家回顧一下自己平日里的言談、舉止,我們想問題的方式,我們的情緒表達方式,會不會有一部分和我們的父母很像,即便我們從沒有刻意地去學習或模仿過,我們在被父母影響著,而我們也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1. 究竟是我們焦慮還是孩子焦慮?
每天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襲來,難免會讓人有些焦慮不安,擔心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加之有的家長朋友事業和工作可能也受到了疫情影響,會讓心情雪上加霜,同時還要面對和陪伴正值或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很不容易。
情緒是會“傳染”的,我們的焦慮和煩躁也會透過我們的表情、眼神、話語和動作傳遞給孩子。在咨詢中,常常能看到一個焦慮的孩子背后站著的是更加焦慮的家長。所以有時,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情緒出狀況的時候,我們可否先覺察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情緒不穩定在先?
很想和大家分享這句話,就是“把我們自己的狀態調整好,是我們對自己和孩子做得最好的事。”親子矛盾不斷升級,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道理沒講好,行為出問題,而是我們的情緒出了狀況,并且是帶著這些負面情緒去面對孩子,使我們的家庭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是走向了反面。
另外,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時期,孩子和我們一樣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疫情信息,如果我們沒有用積極的視角和態度解釋給孩子,孩子會不會因此而產生更多的恐慌和焦慮呢?特別希望家長朋友們能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您的積極和樂觀傳遞給孩子,有研究發現,積極情緒還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
2. 我們是為了宣泄情緒,還是為了教育引導孩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一路上,我們真的會遇到無數次情緒失控的情境,而在我們情緒即將失控的那一刻,我們的應對方式其實也在教育和影響著孩子。當我們朝孩子大喊甚至要大打出手的那一刻,如果我們能在心里及時按下暫停鍵,閃過一個念頭:這一刻我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還是為了教育引導孩子,然后再決定接下來做什么,可能我們的教育會更有效果,因為讓孩子恐懼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溝通一定是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狀態下才是有效的。
3. 我們說了什么重要, 還是我們做了什么重要
在與學生談心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媽媽在家天天除了玩抖音就是追劇,卻天天說我‘就知道玩兒,一點兒上進心都沒有?’……”
“我爸爸說我不孝順,敢頂撞他,他怎么就不想想有沒有對我說過一句好聽的話,我在他眼里根本就是一無是處……”
4. 關于包辦代替和鼓勵獨立
我還記得有一個孩子在談心時說到“老師,我長這么大,除了吃喝,好像從來沒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過什么。”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讓人覺得沉重。在這個孩子過去的十幾年生命中,他失去了多少可以通過自己的體驗來成長的機會呢?
在北京學習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老教育家,就追著他問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說自己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另一件事就是他告訴孩子“如果你需要我幫忙,一定是你自己已經嘗試做了,但無法完成,才能來找我”。
所以,特別呼吁更多的家長朋友能夠從現在開始,把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只要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都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孩子也需要這些獨立的機會去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才會在一次次把小事做好的過程中體驗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02.面對疫情,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學到什么
“任何負面事件背后都有其正面的意義。”此次疫情對我們來說是一件不小的負面事件,從認知、情感到行為,我們每個人都在被此次疫情牽動著,影響著。那么, 在這個負面事件背后,我們可以引導我們的孩子學到什么呢?我們是否可以借此機會,給孩子上一堂關于思考、關于生命、關于愛和勇氣、關于責任和擔當的人生大課呢?
這段日子,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每一條信息可能都會觸動我們敏感的神經。有那么多醫務工作者成為逆行者奔赴抗疫前線,權威的媒體也在實事求是地記錄和報道著疫情,但同樣也有一些不負責任的自媒體用編造或片面的故事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認知。
我們是否可以借此機會,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如何用理性思維去分辨信息的真偽?如何甄別可靠的信息來源?如何在網絡上用嚴謹的態度說出負責任的話?同時,我們也可以請孩子就此拋出一個討論的話題,全家一起以家庭會議的方式來討論,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
我們是否可以抱著學習者的心態,請孩子去查找資料,并講給我們聽,新冠病毒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要怎樣去防治?沒有一個孩子不愿意當小老師,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價值感,這也可以培養孩子自主探索和學習的能力。
當孩子看到年輕的醫生一直奮戰在抗疫前線,卻不幸被感染而付出生命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和孩子是否可以談一談責任和感恩?談一談生命和死亡?
我們是否可以和孩子探討一下,如果此刻自己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會做些什么?如果此刻自己是媒體的負責人會做些什么?如果是其他的角色會又會做什么?
我們是否可以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下,問問孩子他是怎樣關注疫情的?他周圍的同學和朋友們在聊些什么?疫情讓他們學到了什么?從而走近我們的孩子,也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聽到孩子因為每天網課學習感覺累了,偶爾抱怨的時候,和孩子討論一下電腦那邊上課的老師此刻會是怎樣的狀態?當孩子們了解到老師為了給學生呈現出精致完整的網課而犧牲休息時間翻閱大量資料,為了有更多時間備課而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到老人家里不能陪伴的苦處時,孩子是否就有機會學習為他人著想,學習愛和感恩呢?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觀察樓下的快遞員和社區工作人員忙碌的景象時,我們是否就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去討論生活本來的樣子或是更廣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呢?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了解疫情當前各行各業都在做些什么,了解不同行業為疫區做的貢獻時,我們是否就在幫助孩子去了解職業,在引導孩子進行生涯規劃呢?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了解到新冠肺炎和此前的一些病毒都與一些熱衷野味、食用珍禽異獸的愚昧行為有關,當孩子了解到很多物種都因此瀕臨滅絕時,我們是不是就在給孩子上了一堂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教育課呢?
03.如何幫助自己和孩子調節情緒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將向家長朋友們介紹一些情緒調節的小方法,邀請您和孩子一起來嘗試。
(1)每天冥想放松10-15分鐘。關于這個練習,大家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找到,建議家長朋友在自己練習后再推薦給您的孩子。
(2)深呼吸。這里的主要指的是腹式呼吸,一個要點就是,普通呼吸在吸氣時是胸腔鼓起來,而腹式呼吸是在在吸氣時肚子鼓起來。
(3)蝴蝶拍。
(4)轉換環境。當孩子出現煩躁情緒的時候,一個快速有效的辦法就是引導孩子換一個物理環境,心理環境也會得到轉換。如果是您和孩子出現了矛盾和沖突,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矛盾問題先放下,各自找到一個空間平靜下來,避免在情緒中解決問題。
(5)微汗的運動。
(6)認真喝水(正念)。當我們端起杯子時,開始集中注意力,覺察手握著杯子的感受,杯子是冷的還是熱的?是光滑的還是有摩擦的?杯子是什么顏色,什么質地?當我們用嘴唇接觸到杯子時,有什么感覺?……
(7)親子游戲。
(8)家庭會議。
(9)舒緩的音樂。
(10)繪畫
希望這些練習都能成為我們每天的特殊的親子時光,慢慢您會發現,當我們帶著好奇心、不加評判地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做什么都會成為有趣又幸福的體驗,而這些體驗將滋養著我們自己和孩子的心靈。
當孩子有一點點改變的時候,我們都應及時的鼓勵,不是告訴孩子“你做得很好,爸爸媽媽很滿意”,而是問孩子“我看到你已經連續3天每晚10點就睡,6點前就起了,你對自己的堅持還滿意嗎?”
家長朋友們,每個家庭的互動方式都不同,每個孩子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所以沒有任何一個辦法是可以應對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的問題可以千篇一律的只用一個辦法來解決,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愿意不斷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對于我們家長朋友來說理念有了,辦法自然就會有;對于孩子們來說,情緒通了,成長就會發生。
Q:現在家里孩子只要一咳嗽我就會心跳加速、臉色發紅,擔心他是不是生病了?怎么辦?
A:請您全面關注疫情信息,了解新冠肺炎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如何防治的。這些信息我們可以通過權威的網站了解到,畢竟咳嗽并不等于新冠肺炎,并且我們還可以輔助以網絡義診等渠道幫助我們去辨別。
我們也應該跟孩子解讀新冠肺炎,降低孩子的焦慮,讓孩子了解到并能時刻覺察自己的狀態。如果有不舒服的時候,能夠及時告訴您。
盡量避免讓負面信息擴散。我們每天抓著手機每天關注這些信息,而很多信息帶給我們的都是負面的體驗。所以建議您一方面從官方權威網站獲取信息,另一方面選擇性的接收信息。每天固定時段,不要一直在看,其他時間和孩子安排好,讓生活每天都過得充實一些,也可以緩解焦慮。
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調節情緒的辦法,如果孩子確實出現不舒服,有一些癥狀和新冠肺炎指征很像的話,我們也要及時到醫院就醫。
Q:現在都是網絡上課,孩子在家學習效率低,我看著著急,該怎么和孩子溝通呢?
A:家長您好!當我們認為“孩子學習效率不高”時,可能是觀察到了孩子有“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拖延”、“注意力不能集中,經常走神,發呆”等行為。這也是目前很多孩子共有的問題。
在以往的咨詢中,我注意到拖延的孩子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和原因:背后有強大的后援,自己不用著急,完不成的時候總有人出手相救,不需要自己去面對拖延導致的后果;經常被責備、批評,內心有一個不夠好的自己,遇到困難選擇逃避;總是被夸“聰明”,遇到難事寧可選擇不做,也不愿面對做不好,而影響了“聰明”。
關于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問題,也可能會有幾種原因:孩子觀看手機或電視的時間過多,因為注意這些網絡和視頻內容不需要意志努力,慢慢就會使孩子“無意注意”成為習慣,在回到現實生活中聽課和與他人交流時就容易走神;孩子有其他心事需要關注和幫助,而不是因為學習本身;如果是注意力本身的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游戲和活動幫助孩子練習提升。另外,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都不同,我們也要考慮孩子的實際年齡水平,請勿苛求。
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請注意“先情感連接,再溝通表達”。請在仔細觀察孩子行為后,不帶評價地向孩子描述您所看到的,如“孩子,我注意到你今天在聽網課時,大約有10分鐘的時間在做其他事,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嗎?有沒有什么是媽媽可以幫助你的……”然后再結合溝通情況,適時表達自己的期待和建議,當然也要做好孩子不會完全接受的心理準備。
Q:有的時候我也不想跟孩子生氣,但無法控制情緒怎么辦?
A:家長您好!有時也請接受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面對孩子,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生氣,不能有情緒,我們也應愛自己,但有負面情緒時如何表達是不是更重要呢?當我們在生氣時是否只有“吼出去”或“忍回去”兩種選擇呢?我們可不可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生氣,需要平靜,這件事我希望在我們心情好一些后再談……”。具體調節情緒的辦法,請您參考本文內容。
Q:現在全家無事可做,孩子無法去學校上學,自己也無法工作,整個人陷入焦慮。
A:家長您好!當下可能對于很多家庭來說都會是一段“艱難時期”,會遇到很多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現實困難,而導致負面情緒堆積。為了先調整好我們自己的心態,也請您試著去找到負面事件背后的積極意義,比如我們終于有了大塊兒的時間可以照顧一下老人,可以陪伴孩子走近孩子,可以對家里的物品進行一次徹底的“斷舍離”……相信您會找到更多的積極意義。
另外,也請您嘗試用文中提及的一些小方法,先幫助自己調節好情緒和狀態。心情平復一些后,建議您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豐富我們自己的家庭生活,讓每天都過得充實快樂些,同時是否可以嘗試與孩子談談您的想法和感受,把孩子當作朋友,也許孩子會給您意想不到的驚喜。
讓我們一起積蓄力量,等待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