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IB課程、AP課程、SDP技能拓展課程、DSD德國理工課程……一段時間來,高中國際課程大熱,據不完全統計,各種申請試行的境外課程已達近20種。林林總總的國際課程,哪些確有借鑒價值?國際課程與本土課程如何有機融合?如何評估國際課程效果?
引進什么?標準尚缺
你引進了美國AP課程,我引進加拿大工科課程,他與法國合作開展工程師教育……近年來滬上高中引進的國際課程門類豐富,對于開拓基礎教育國際視野確有裨益。不過,是否所有國際課程都有引進價值?引進標準缺失成為了一個現實問題。
國際課程的引進,起源于“國際課程班”的開設,目的是為了對接“洋高考”。上海市基礎教育國際課程比較研究所負責人唐盛昌透露,有些國際課程確實比較先進,值得學習;有些并未超越本土課程,但在某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借鑒。有一部分國際課程內容本身存在爭議,如IB課程教材《20世紀世界史》涉及中國民主化和人權的部分,其中有些觀點不正確,加拿大課程教材《社會學》中同樣存在問題,對于這些就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其實,對于目前中小學開設的本土課程,無論是全國還是上海均有嚴格規定,語數外等基礎課程不僅有完善的學科框架,而且指定教材。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倪閩景提出,對引進國際課程也要加強“把關”,盡快出臺相關標準,進行必要的評估與相關教材審查。
倪閩景介紹,今后的國際課程把關,將主要在兩方面進行完善:一是對其整體結構的審查,如上海的高中與法國合作引進其工程師教育項目,這個項目的課程構架、課時安排、是否能完成國家對學生基礎學習的要求等,都要進行審查。公辦高中引進國際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推進我國高中具有國際視野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課程體系建構;而民辦高中可以在推進多樣化、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上作出相應探索--兩者引進課程也要有所區分。此外,還要對國際課程教材的內容進行專業化審核,特別是對于涉及歷史、地理等與國家主權關系密切的內容,要加強審核準入制。
“性價比”如何?有待監管
之前,一些家長和學生把到名高中讀國際課程班,當成逃避中考和出國留學的“跳板”;部分學校,把國際課程班當成“贏利”的商機。但今年市教委“糾偏”,叫停公辦高中“國際課程班”。國際課程重回本原,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如何助推本土教育改革?楊浦區教育局局長邵志勇提出,用國際課程助推本土教改,首先要著眼于引進國外優勢課程、補本土教育之短板。楊浦教育局購買了劍橋大學國際技能拓展課程(SDP)和哈佛辯論教育項目,在控江高中、楊浦高中等校試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研究學習、溝通合作、創新思維能力等,對學生進行教學補充、優化本土課堂教學模式。以“哈佛辯論課程”在控江中學為例,外教KurtShelton授課、本校英語組傅晶老師助教。外教帶來原汁原味的美國式思辨、小組討論、任務項目等,助教“跟班”學習并配合--孩子們用英語思維、用英語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師生互動和學生思維活躍程度大幅度提高。
引進國際課程,學校是否已準備好?盲目上馬,常常會導致中外課程“兩張皮”。國際課程與本土課程有機融合,需要師資、教學組織、學生服務、管理文化、設施設備、教材圖書等--只有完善頂層設計,才能實現在實踐中“吃透”境外課程精神。如何處理好國際課程學習要求與作為中國公民必備的素養之間的關系?也是目前引進國際課程過程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思考的問題。
引進國際課程,需要高投入。這種投入是否得到了相應回報?試點國際課程的學校,是否提升了師資水平?是否在促進學校辦學特色、個性上有所發展?目前,上海教育綜合督導會對國際課程有所涉及,但多數由區縣和學校自評。國際學校擇校網學校專家建議,應引進教育評估院、教育科研機構甚至其他社會機構等“第三方”,加強相關監測和評估,避免盲目“燒錢”。
在入讀國際學校之前,很多學生都要面臨選擇課程體系的問題。那么,這些不同的課程體系到底都學些什么呢?而且,每個課程體系適合哪種類型的學生呢?學習完之后,又會對申請有什么幫助呢...
2024-07-31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0
2024-05-10
2024-12-23
2024-12-23
2024-08-05
2024-07-31
2024-07-31
2024-05-19
2024-05-18
2024-05-18
報名咨詢電話:400-805-3685
國際學校擇校網